杨大可在仙桃李园内向游客介绍仙桃李特性。记者 龙丹梅 摄/视觉重庆
7月18日,刚开业4天的渝北区古路镇盛世田园综合体,游客如织。这是重庆市“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在古路镇乌牛村实现农文商旅融合的初次尝试,大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杨大可,云阳人,党的十九大代表,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今年是杨大可和伙伴们在乌牛村创业的第三年,他心中的新时代农业“小康梦”,正在当地党委政府、村民和创业伙伴们的齐心协力下,一步步实现。
父辈的“小康梦” 种出水果换成钱
杨大可的第一个“小康梦”,“种”在家乡的土地上。云阳县双土镇无量山海拔1200米以上,坡陡沟深,土地贫瘠。
“种出的梨没法拉到市场上去卖。”杨大可的爷爷和父亲在无量山种梨为生,因为交通不便,全靠附近村民用粮食来交换。杨家不缺填饱肚子的粮食,但缺钱。“爷爷和父亲的‘小康梦’,就是辛苦种出的水果能换成钱。”杨大可回忆说。
2000年,杨大可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种梨。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回到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的贫困山区,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在成都上大学时,杨大可去过龙泉驿,在那里,游客们春赏花、夏采果、秋冬休闲,搞农业一年四季都能挣到钱,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白天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新型种植技术,从外省引进新品种一遍遍做试验……2002年,敢学敢闯的杨大可实现了父辈的“小康梦”,他种出的3万斤梨卖了6万元钱。
消息传出,乡亲们都想跟他种果树挣钱。于是,杨大可带头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到2018年,入社农户达到476户,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其中7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乌牛村成了“试验田”
2018年,重庆市成立“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晏洲、简义相、严克美、彭阳、张雪等报告团成员走到了一起。
6个人一合计,认为新时代的农业小康梦要实现农旅、文旅、商旅融合。他们选择了乌牛村作为“圆梦”的“试验田”。这里是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全村800亩仙桃李已进入盛产期,但村里缺乏生产销售技术,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瓶颈。报告团成员成立了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杨大可任法人,6个人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在乌牛村探索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模式。
仙桃李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外观像桃子,口感是李子,十分稀奇。过去,仙桃李销售渠道比较单一,2018年一度出现销售难。正巧乡村振兴报告团中有人精通电商,很快为仙桃李打开了全国电商市场。
随后,成员们引入水肥一体化设施代替人工施肥、铺除草地布代替人工除草、用生物防控技术灭虫代替人工打药、安装轨道运输车代替肩挑背扛等,还安装李子分选生产线,解决了李子销售的标准化问题……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设施代替了人工劳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打破李子采摘季单一的问题,杨大可又带头在村里新建700亩宜机化果园,种上了大可水晶梨、日本甜柿、蒙娜丽莎李等20多个稀奇的果树品种,将“一季有李”变成了“四季有李”。
为乡村振兴探路,让村民小康生活更富足
眼看着自己的新时代农业“小康梦”一天天变成现实,杨大可很高兴,但一些村民却很有意见,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脱贫户罗文成,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仙桃李后,平时在基地做零工,一年能挣两三千元。看着杨大可在乌牛村架轨道、安管网,担心自己干活挣钱的机会少了。“引进这些省力的设备,是为了让你们不再靠卖力气挣钱。”杨大可指着身后的厂房告诉罗文成,地里的活虽少了,但车间要工人,而且村里搞农旅融合要养鸡养鱼,还需要保洁员、服务员,“这些活轻松得多,挣得也不少。”
业态丰富了,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给村民们的岗位更多了。去年,罗文成仅在基地务工收入就达到1.8万元。
今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大可又将隔壁继光村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业的盛世花都景区盘活,与“四季有李”现代农业园区连成一片,打造“农旅、文旅、商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在这里,游客可垂钓、采摘、观光,休闲,未来还将发展研学、民宿等各类业态。
“在古路,我们的‘小康梦’正在实现。”杨大可介绍,他们将“四季有李”产业园收益的40%与盛世园综合体收益的10%,分别用作乌牛村、继光村集体增收项目,带动当地村民一起致富,“我们希望乌牛村的实践,能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的机制和路径,让更多人圆梦。”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
2019-06-10 11:08:43
196342019-03-01 15:29:41
184112019-06-10 11:17:02
183222019-05-30 11:52:42
172502019-06-19 15:30:15
156442019-06-10 10:08:06
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