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学者、业主、村干部分享心得经验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分类:农业要闻 时间:2024-05-27 11:16

近日,由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主办、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重报大数据研究院、重报智库协办的2024首场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璧山开讲。

主讲嘉宾,乡伴文旅集团副总裁、西南区域公司总裁李晓露完成首讲后,主办方特意邀请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潘家恩,重庆市民宿产业协会设计运营专家、重庆乡村民宿诺卜管家运营总监刘晓波,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田板村党支部书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千年桥头绿色发展公司董事长曾瑞华,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工作经历,为全市三农干部,分享了自己从事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独到见解。

潘家恩:“千万工程”经验不是我们学不来,而是抄不来

重庆有什么样的资源本底,有怎样的发展潜力?留存有怎样的人文文化?“虽说我们地处西部,在发展上可能不如东部。但我们有大山大水、大城大乡,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潘家恩表示。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潘家恩分享对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见解。记者 赵伟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要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重庆是山城,意味着我们有很好的立体空间资源,比起平原地区来说,重庆的整体多样性可能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的‘山’就是我们的最大发展优势。”他进一步阐释,“中国人做事情讲究顺势而为,依山就势这个‘势’就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从一个传统经济转向数字经济,从一个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和研究重庆的发展。”

诚然,西部地区的资源本底和发展阶段可能与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在100年前的北碚,企业家卢作孚一方面把社会企业和乡村振兴实现了完美结合,另一方面用企业家的经营思维,去建设乡村,实现硬件和软件、城市和乡村的结合。

“建设巴渝和美乡村,重庆是有经验和方法可循的。”他说,对于和美乡村的理解,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和而不同”。一方面,这体现了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和乡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把农村搞得跟城市一样,相反应该跟城市比生态、比环境、比绿色本底。

但有别是否就必须得有差呢?“恰好相反,差可以尽可能的少一点。”他说,不要以为一提到乡村就等同于低质量的生活,近期播出的《向往的生活》《种地吧》等综艺节目,都是乡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现,这给当下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参考。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抓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但很多干部到浙江调研学习后,“学不来”成为他们的普遍感受。“与其说是学不来,倒不如说是抄不来。重庆可以学它的经验和原理,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统筹做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他说,但当前很多地方却把这条经验认为是三件事,这是不对的,背后体现的是看得见的乡村和看不见的乡村的有机融合。

他举例说,如果不把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融合在一起,就会发现乡村修的路,修到哪里?为谁而修,乡村产业如何发展?没有老百姓的内生动力,没有村干部的担当,它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把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融合推进。

刘晓波:乡村民宿是由环境、产品、服务组成的定制产品

“我们在做乡村民宿和乡村运营上,总结了两点经验。一是产品改造上要注重风格风貌上的在地性;二是要注重与当地人的融合,比如改造一个院子,怎么改,40%设计方说了算,60%由当地村民自己做主。”这是刘晓波结合这些年乡村民宿改造的经历,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重庆市民宿产业协会设计运营专家、重庆乡村民宿诺卜管家运营总监刘晓波介绍近年来改造乡村民宿改造的经验。记者 赵伟平 摄

在参与乡村民宿改造中,他与村民及当地干部交流最多的话题是——乡村完全复制和乡村不可复制。完全复制,指大部分乡村,可以复制城市别墅、酒店模式风格,或是完全复制酒店管理模式。“完全复制最大的特征是提高了乡村的设计感,但缺陷也很明显。它不能实现长红,因为长红是需要产品支撑的,因此从另一方面讲,乡村是不可复制的。”刘晓波说。

在他看来,乡村民宿是一种定制产品,由环境定制、产品定制、服务定制三方面组成。以服务定制为例,如果乡村民宿完全复制城市酒店,乡村民宿就失去了乡村的味道;如果完全按照村民的想法去做,则又会变成农家乐。

“融合是唯一的出路。说到底,乡村民宿解决的是乡村闲散土地、闲置房屋、留守人员的问题。如何让60%的村民找到与城市酒店的不同,进而探索一条赚钱的路子。”他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哪个区县的乡村民宿,极限入住率是30%,而城市酒店的入住率则在70%。

如何让乡村民宿从好看到赚钱?最直接的方式是,依托高品质的民宿,带出当地优选的农产品。反之不管怎么打造,始终要亏钱。“因为不管乡村民宿卖到了2000元或3000元一晚,收回成本都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在巴南的老院子,打造了巴南优选,在潼南打造了潼南优选,把农产品融入到乡村民宿中。”

其次是活动产品。比如他们向游客提供168元的消费券,游客可以到周边10多个民宿点,去联动体验和消费。

“就是这些办法和模式,我们把经验从一家民宿复制到一个院落,从一个点做到了一条线,再到整个面。”刘晓波说。

曾瑞华:发展梨产业,落后村变“先进村”

“石柱县桥头镇给田畈村归纳了‘六最’。”曾瑞华说,在他看来,如今的田畈村用“一业一商四早五起六最”最贴切。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田板村党支部书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千年桥头绿色发展公司董事长曾瑞华介绍落后村变“先进村”的经验。记者 赵伟平 摄

“六最”是指地里位置最偏远,基础设施最欠缺,产业最薄弱,群众素质最落后,群众满意度最低,缺水时间最长。面对一个烂摊子,曾瑞华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下决心在8年之内,将落后的田畈村变为“先进村”。

经过多年努力,当年的铮铮誓言变成了现实:公路由原来的12.2公里扩展到36.7公里,从4米宽变成了6.5米。产业从“三大坨”变成了500亩辣椒、1700亩梨子。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曾瑞华回到田畈村,便把目光投到了产业上。为解决村里没有主导产业的问题,他托人把当地的土壤送到北京检测,专家分析后认为适合种梨子。

2016年,他为村里引进了翠冠梨和黄金梨。2020年,翠冠梨首次挂果。2021年,梨子迎来丰收,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不知道梨子的销路在哪里。“我开着车、装着梨子到处推销,朋友、同学都是我的推销对象。”

一件、两件……一个水果季,曾瑞华带领村民卖出了100万斤翠冠梨,增收315万元。后来,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组织市级相关媒体走进田畈村,通过直播带货方式,进一步打开了梨子的销路。

再过几天,翠冠梨和黄金梨又将集中上市。“销路打开了,口碑慢慢起来了,我们村的产业从无到有,田畈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曾瑞华说。

编辑:邱春     主编:邹密     


标签

乡村振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举报理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