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成为河南省典型!
8月26日,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丘陵片区)现场会在济源市召开。会上,平顶山市郏县作典型发言。
时间拨回三个月前。今年5月20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上在周口市淮阳区召开。会上,平顶山市叶县作典型发言。
连续两场不同类型的全省片区会上,来自平顶山的叶县、郏县连续成为全省典型。
平原农区、丘陵片区均有全省典型,平顶山特殊在哪?建设和美乡村,平顶山为何如此出彩?
8月29日,平顶山市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夏看推进”观摩推进会召开。会前,与会人员深入全市5个和美乡村先导片区的10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观摩。
带着上述两个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全程参与本次“夏看推进”实地观摩和现场会。
通过连续参加“春看谋划”“夏看谋划”观摩推进会,专家注意到,平顶山乡村正在发生一场“质变”。
这场“质变”,既有思想理念之变,也有整体环境之变;既有发展模式之变,也有力量作风之变。
而这场“质变”的背后,则是平顶山初步蹚出了一条具有鹰城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
学习“千万工程”,平顶山特殊在哪?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和美乡村河南方案,先看平顶山。因为中原特色、不同片区类型的和美乡村,在平顶山都有典型、有标杆、有路径。
为什么这么说?
专家认为,首先是基于平顶山独特的地理地貌。
今年以来,河南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突出了“分片推进”的方法论。
平原农区片区、丘陵片区,连续两场不同片区的全省会议,体现出了河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而片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全省的地理地貌条件。
从自然地理特征上来看,河南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河南省国土面积的 55.7%、44.3%,其中,丘陵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7.7%。
而从全省各地市来看,平顶山市在地理地貌上,极为特殊。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其中山区占13%,丘陵占63%,平原占24%。
从地理地貌上看,平顶山像一个微缩的河南,同时具备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地理地貌类型。
其次,是平顶山和美乡村建设,呈现出了极具鹰城辨识度的各美其美的鲜明态势。
在独特的地理地貌之上,平顶山市和美乡村建设,在充分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各美其美的鲜明态势。
以丘陵片区典型郏县为例,郏县地处中原腹地,属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总面积737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53.5%,水资源相对匮乏,是全省29个受旱县之一。
近年来,郏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乡村治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充分衔接,探索了一条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荣获“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河南省美丽乡村重点县试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已初步呈现。
以平原农区全省典型叶县为例,作为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叶县平原及洼地占总面积的60%,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2万亩,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位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叶县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田园家园一体打造,持续做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优化等重点工作,探索农业大县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和美乡村新路子。
……
这些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建设探索背后,是平顶山探索形成的一整套和美乡村建设“组合拳”。
和美乡村建设鹰城“组合拳”
8月21日下午,平顶山市召开“多彩平顶山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动员部署会,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岳杰勇发布动员令——正式启动“多彩平顶山九沟十八湾”品牌建设。
至此,平顶山围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组合拳”,具体包括四个不同层面:
一是面上铺开,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一部四沿五旁”清理整治、“一村万树”示范工程,从市域大环境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二是以点带面,通过实施“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打造典型标杆,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连点成线,通过开展“四季看变化”,快速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破题破局。“四季看变化”既是一种工作的打法战法,更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集规划、推进、攻坚、成效为一体,以季为单位、以年为周期的工作部署,把各项工作分布在具体时间单位内,通过科学谋划、夯实举措、突出时效、干在四季,推动乡村建设蝶变出彩。
四是织线成网,通过“多彩平顶山 九沟十八湾”品牌建设,更加系统连贯的推进精品点位提升,从产业入手打造平顶山的乡村振兴品牌。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平顶山这一整套“组合拳”,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相互契合、相互衔接。
专家认为,平顶山这套“组合拳”,有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有各有侧重的关键抓手,有切实有效的推进机制,为全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贡献了极具引领价值的市域方案和市域智慧。
这套“组合拳”成效如何?
专家认为,这次“夏看推进”给出了答案!
三个着力点
专家认为,本次“夏看推进”中,与过去传统的建设模式相比,平顶山和美乡村建设突出特点就是以人、田、城郊等三种不同要素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第一,就是姚庄共富学院,主要围绕“人”这个要素创新破题。
本次实地观摩中,郏县引入乡立方团队,在茶食姚庄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建设共富学院。姚庄共富学院,分设两大校区、四个循环圈、12个实践教学点和32个实地场景,已储备“三农”等领域专家教授、浙江等地“千万工程”明星村支部书记和优秀涉农企业家代表等百余人,年可举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等各类培训40余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
为何要共建姚庄共富学院?专家认为,姚庄共富学院主要从人这个要素着手,以思想之变引领发展之变,以人才之强赋能发展之强。学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盘活乡村沉淀资源,如何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动力,如何焕新基层干部的发展理念。
这所建在乡镇的共富学院,到底“新”在哪?
专家认为,学院秉承“学模式学经验,重实践重实操”理念,采取“共富学院+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解析“千万工程”经验,深挖先导片区典型做法,提取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实践精髓,以全市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各类“新农人”等为重点,全面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全面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农人”队伍,激活乡村振兴春水,打造乡村共富新引擎。
第二,就是叶县“硒麦小镇”,主要围绕“田”这个要素创新破题。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如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创新用活“田”的资源,打造田村共富和美乡村新路径?
这方面,叶县立足硒麦产业,以打造“中国绿色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第一县”为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调“田园家园一体化”打造,选定仙台镇西马庄村、大李庄村、吴哲庄村以及西董庄村作为叶县乡村建设示范片区,打造中原地区首个“硒麦小镇”。
在创新推动“田村共富”方面,叶县主要做了四方面探索:包括推动硒麦产业从一产为主向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硒麦产业立体架构;包括打造一批“农耕、农创、农旅、农趣”四篇融合课;包括聚力“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人才培育”四大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发展模式,由政府平台与村集体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硒麦小镇共富公司,打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单兵作战格局。
第三,就是“豫见江南”,主要围绕“城郊”这个要素创新破题。
平顶山市“白龟湖”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如何利用?百万都市客群的城郊乡村微度假需求如何发挥?
这方面,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作为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城乡融合的“中原样板”为发展站位,推进滍阳镇“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示范区以“白龟湖”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核心优势,立足“半城半村”的空间格局,锚定平顶山百万都市客群的城郊乡村微度假需求,定位“城市里的诗与远方”,传承河南“豫”文化底蕴,围绕滍阳镇沿应河乡村资源,打造以“豫见江南”为顶层品牌的城乡融合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大变化
连续参加“春看谋划”“夏看谋划”观摩推进会,专家注意到,平顶山乡村正在发生一场“质变”。
一是思想理念之变。
通过“四季看变化”,“走出去”“请进来”能够感受到,平顶山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在思想上更加重视了,特别是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普遍认识到乡村正从建设时代转向运营时代,工作推进力度更大了。
比如,观摩的五个县(市、区)主要领导都是亲自推动、靠前指挥、常态督导、现场办公,亲自抓工作谋划、工作推进,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平顶山干部群众通过到浙江等先进地区与政府、企业家、群众进行学习交流,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开放、路径更加明晰。
新华区、湛河区邀请鲍国志乡建团队吃住在村、实地指导,实现“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交给农民”;示范区、郏县、叶县聘请浙江乡立方集团进行策划规划,把产业作为核心,运营前置,使村庄发展、建设、运营等更具前瞻性、现代感和可操作性。
二是整体环境之变。
这是“四季看变化”以来,专家注意到平顶山全市各县区最基础、也是最明显的成效,通过标杆点位的打造,带动全市整体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提升。
比如,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围绕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级水源保护地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豫见江南”品牌项目,着力打造“城市里的诗和远方”,成功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
三是发展模式之变。
由过去单一的乡村建设转变为策划、规划、建设、运营等多维度、多模式、多业态融合发展,各个片区内基本都有1到2个主导产业,为下步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比如,郏县依托富锶水资源,以茶水养生为切入点,打造“三郎妙境”休闲康养区;叶县依托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富硒小麦规模种植和深加工,建设富硒小麦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新华区专门成立专班,对接有意向的企业,开展特色餐饮企业集中招商运营。
四是力量作风之变。
通过“四季看变化”,平顶山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了各种力量的作用。一是外部智力,比如郏县专门成立姚庄共富学院,向专家学者借脑借智,为片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持;二是党委政府引领力,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拓展发展思路、梳理产业路径、带领群众致富;三是社会力量,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新华区观水居、水木荣春等知名餐饮企业争相入驻;四是群众力量,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四季看变化”,广大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比如,湛河区谢庄村群众自觉发动起来打扫全村卫生;曹北村的群众看到曹西村的变化,都主动找到村支书,要求纳入先导片区,自发出人、出钱、出工,精神面貌、工作能力和作风焕然一新,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氛围更浓、劲头更足。
平顶山乡村如何持续质变?
下一步,平顶山乡村如何持续质变?
本场推进会上,平顶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岳杰勇给出“五破”方法论:
在思想认识上“破茧”,统筹打好“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一部四沿五旁”清理整治、“一村万树”工程、“多彩平顶山 九沟十八湾”品牌建设等乡村振兴“组合拳”,把“四季看变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在面上铺开,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推动形成全市乡村振兴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局面。
在产业发展上“破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培育,推动项目落地,注重模式引领,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且将特色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在力量统筹上“破冰”,坚持运营前置、策规一体,善借外力,激发内力,培育新力,凝聚合力,构建党群干群齐抓振兴的内生循环。
在路径方法上“破题”,开展头脑风暴,增强时间观念,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局面。
在建设成效上“破圈”,坚持创意赋能、文化打底,打造新IP、新热点、新农活,通过好的乡村产业、乡村故事、乡村文化、乡村产品“破圈”“爆红”。
推进会上,专家在逐一点评观摩项目后,也给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做好政策支持文章。
建议平顶山,在政策、资金,以及用人等方面,向优秀片区倾斜,一方面,把有限、分散的资金、资源,多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片区,更好地激励片区谋事干事的动力;另一方面,建议干得好的片区,所在的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在用人上更加侧重,优先选择这批能干事、干成事的乡、村两级干部,从组织上激励片区谋事干事的动力。
第二,做好农业新业态的文章。
建议平顶山各先导片区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上下功夫。现在的农业已经成为具有生产功能、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的多种的综合产业,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农业的三生功能,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现在农业的三生功能处处都能体现,越来越重。建议各县区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田园成为公园、农房成为客房、劳作成为体验,提供更多的农文旅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推动从主要卖产品、卖风景向更多卖情怀、卖文化、卖体验的转变,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第三,做好集体经济文章。
这方面,专家建议抓好两点:抓好产业链联农带农益农机制,乡村产业发展,必须以富民为目标和导向,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通过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做好人才培育的文章。
建议平顶山组织更多涉农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的干部,多去浙江走一走,看一看;同时建议通过姚庄共富学院这个新型乡村人才实训平台,把浙江等地区好的村支书、企业家、专家请到平顶山,更直接、更大范围、更高效地为平顶山乡村振兴培养好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现代新农人“两支队伍”。
作者:三农学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2019-06-10 11:08:43
195762019-03-01 15:29:41
183572019-06-10 11:17:02
182662019-05-30 11:52:42
171952019-06-19 15:30:15
155902019-06-10 10:08:06
15109